轻型除雪铲在不同雪况条件下进行残留量对比试验具有关键意义。实际道路作业中,除雪对象可能为新雪、压实雪、湿雪、冻雪等不同形态,各类雪况对除雪铲的清雪效率与残留量表现产生直接影响。为评估除雪铲在各类环境下的适应性能,需分别在各类典型雪况中实施作业,并记录其作业后的残留雪厚度,以量化除雪效果。
在新雪条件下,轻型除雪铲通常表现出较高的清除效率。新雪结构松散,阻力较小,除雪铲能实现较彻底的推雪效果,残留量一般较低。通过多次试验可观察到,新雪场景下除雪铲对路面的贴合程度及推雪路径直线度,对最终残留量控制有直接关系。铲面角度设定合理与否,亦会对新雪下的清理效果造成影响。
在压实雪环境下,除雪铲清理效果会受到较大挑战。由于车辆碾压或低温引起压实层形成,使得铲刀与雪面间摩擦增大,推雪阻力提高。除雪铲在此类雪况中需具备一定的下压力和高强度铲刃结构,以便实现有效削除。压实雪的残留量普遍高于新雪,适当增加作业速度和行程重叠率,可改善其清除效果。
湿雪状态则要求除雪铲具备良好的排雪能力。湿雪密度大、附着力强,易在铲面堆积并影响持续作业。为降低残留量,需对铲面设定一定的倾斜角度并辅以振动装置或疏雪结构,使湿雪顺利从除雪铲脱离。湿雪作业过程中需重点观察残雪带的宽度与厚度,以便动态调整作业参数。
在冻雪条件下,除雪铲面临最严苛的残留控制挑战。冻雪具有高强度冰壳,常规除雪铲难以一次性彻底削除,需配合预处理措施如喷洒融雪剂或配备铲前破冰附件。作业中应记录每次推雪后的残留值,以评估不同配置对冻雪清理能力的影响。冻雪残留多呈块状或带状,精准作业路径与反复推送尤为必要。
进行多轮作业数据比对后,可在统一评价体系下形成除雪铲的多雪况残留量特性图谱。通过对比不同雪况残留量差异,不仅能反映除雪铲本身的技术优劣,还能为其后续结构优化、工况匹配提供科学依据。
Tags:除雪铲除雪残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