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雪滚刷在作业过程中,其刷毛的结构形式对输送路径的稳定性起到基础性作用。刷毛长度、直径、截面形状等结构参数直接决定与积雪接触的力度及覆盖面积。当刷毛长度适中、密度均匀时,能够实现雪层连续、均匀地被卷入滚刷内部,保证雪体在滚刷表面形成稳定传输通道,避免路径偏移或雪体回落等不良现象发生。
扫雪滚刷刷毛的排布方式同样影响雪层的输送路径稳定性。螺旋式排布结构可以诱导雪体沿一定方向运动,形成内向集中趋势,增强路径一致性。相较之下,直列式排布可能导致雪体局部堆积或分布不均,易在滚刷旋转过程中发生传输断裂,降低作业连续性。
刷毛的刚柔配比对路径形成具有调控作用。刚性较高的刷毛在面对压实积雪时具备较强的切入能力,但易造成雪体碎裂后运动方向失控;柔性较高的刷毛则包裹力强,适合形成雪流的顺畅过渡。只有将两者合理组合,才能在稳定性与适应性之间取得平衡,提高滚刷在不同积雪条件下的输送一致性。
扫雪滚刷的刷毛材质特性直接影响雪层与刷毛之间的摩擦系数及附着状态。采用耐低温、弹性适中的复合材料,有助于增强滚刷对雪体的持续牵引作用,维持雪层在整个滚刷接触周期内的运动稳定性。刷毛材质若过硬或遇低温脆裂,极易引发路径不连续及局部卡阻。
刷毛在运动中的频率和旋转速度控制着路径的动态均衡。当滚刷转速与车速匹配良好时,刷毛能持续均匀地接触雪面,形成稳定卷集路径。如转速偏快或偏慢,会使刷毛与雪体接触时间不均,导致路径不稳和作业效率下降。
刷毛的磨损程度亦是影响传输路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长时间作业后,刷毛顶端易发生变形或截断,使接触面不再规整,影响滚刷对雪体的连续牵引能力。刷毛更新不及时,将导致路径断裂、积雪堆留和作业不均等问题频发。
Tags:扫雪滚刷刷毛